王红梅:我读《红楼梦》
来源: 天津食品乐动体育
总是想说点什么,可又不知从何说起,《红楼梦》是看完了,懵懵懂懂的还是不知道贾宝玉是多情还是滥情,‘多’与‘滥’实际上是一个意思,不过有褒贬之分。然而曹老不管怎样的对他嬉笑怒骂,最终他的徒弟高鹗还是让他超脱了。 我不明白续作者追求的‘超脱’是对现实的不满还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流行时尚?
我最欣赏的还是《红楼梦》里的诗词,曹老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,然而书中的诗词却有很多成了千古名句,他的诗词道出了《红楼梦》中几位人物的内心和风采。贾宝玉的痴情,林黛玉的悲情,薛宝钗的才情,史湘云的风情.....
说起贾宝玉的痴情,也的确让人叹为观止,他的一篇诔文,《芙蓉女儿诔》洋洋洒洒两万字,记述了晴雯的生前身后以及对晴雯之死的凄楚与悲恸。其中一句:“岂道红绡帐里,公子情深;始信黄土陇中,女儿薄命!汝南泪血,斑斑洒向西风;梓泽余哀,默默诉凭冷月.....” 也算脍炙人口。书中贾宝玉的诗词有限,然大观园中的即景题匾大多是他的杰作,看来并不是开篇所说的:“纵然生得好皮囊,腹内原来草莽。”其中有一首词,也是他祭奠大丫头晴雯的,我也很喜欢:“随身伴,独自意绸缪。谁料风波平地起,顿教躯命即时休,孰与话轻柔! 东逝水,无复向西流! 想象更无怀梦草,添衣还见翠云裘,脉脉使人愁!”
薛宝钗的才情表现在她的聪明与颖智上,不温不火,从容大度。她与贾宝玉虽是金玉良缘,却并没有惺惺相惜之意。 她的那首《<临江仙>柳絮》显示出了她的不俗与敏慧的心性:“蜂围蝶阵乱纷纷,几曾随逝水,岂必委芳尘?万缕千丝终不改,任他谁聚随分。韶华休笑本无根;好风轻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以及她成为二奶奶之后堪破世事的淡定与墨守成规,她从得玉失玉、贾宝玉数次的痴傻癫狂中看透并泰然迎接自己孤苦的命运。
我说史湘云的风情既是风风火火的诗情,她的才思敏捷,性格豪爽,虽不及黛玉、宝钗的才情,却也不输她们的敏锐与风采。湘云自幼父母双亡,和叔婶一起生活,也是寄人篱下,却不似黛玉般悲悲切切。在宝玉、平儿的生日宴上,行酒令中以她为魁,活泼娇憨,取悦众人,一句“这鸭头不是那丫头,头上哪有桂花油”引得满堂欢笑。然后引出“湘云醉卧芍药茵”的经典故事。在‘林黛玉重建桃花社’一章中,她见柳花飘舞,便偶成一首小词:“岂是绣绒才吐,卷起半帘香雾?纤手自拈来,空使鹃啼燕妒。且住!且住!莫使春光别去!”更显别具一格。
林黛玉,娇小柔弱,携着一身病态,走入读者的视野。贯穿全篇的悲凉凄切、悲天悯人。她的诗词却是最强的。她的诗从悲来,悲自心出。真是一行清泪一行诗,行行清泪化诗吟;一缕愁思一缕情,缕缕愁思话情声。她的诗词大多借物咏人,其中最为著名的《葬花吟》。一句“花谢花飞飞满天,红绡香断有谁怜?”道出了自幼母亲下世,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。一句“未若锦囊收艳骨,一杯净土掩风流。”...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。”更是伤花悲己,声声血泪,至今让世人唏嘘不已。
.........
有人说,《红楼梦》至少要详读四遍,方能解其一意。我却只是浅尝辄止,更不敢妄加评论它的独到之处,只是对几位感兴趣的人物片段,细读了几遍。想起最早从戏曲中认识《红楼梦》,便一直抱着对黛玉的同情,寻来看的,看罢,方明白此鸿篇巨著不愧为四大名著之首。 还有人说,《红楼梦》包罗万象,更像一本百科全书,我想这可能是《红楼梦》的侧面看点,期间涵盖了,建筑、园林艺术、饮食、医学、戏曲等,不胜枚举。期间的人物关系更是错综复杂,让读者如坠迷雾,必须反复研读,才能分清脉络。说起本人,便只盼着此生今日,能有一天真的闲下来,静下来,沏一杯茶,净一净手,然后一心一意的去读、去懂这本书的真正意义。 (嘉立荷 王红梅)